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政治·哲学·法律

  • 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论断的三个维度

    惠永照;侯苗苗;

    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是共产主义社会劳动的终极形式。对于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这一论断,可以从认知、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认知维度上看,马克思这一论断包含着劳动和需要两个要素,二者在辩证发展中不断促进劳动从“谋生需要”向更高级的“生活第一需要”转变。从价值维度上看,作为“生活第一需要”的自由劳动彰显了人的主体价值,确证了人的生命本质,从而使人的本质存在得以复归。而在实践维度上,马克思主张扬弃强制分工,消除私有制,提高生产力水平以实现劳动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目标。由此,作为“生活第一需要”的自由劳动将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025年02期 v.26;No.9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赣南样板”

    胡学英;罗海平;

    以高质量发展打造革命老区同步现代化的“赣南样板”,是江西建设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示范区的时代使命和政治担当。新时代赣州具有打造革命老区同步现代化“样板”的政治、政策、区位、经济、产业、生态等多重优势,同时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层次不高、高质量发展动力不强、人才资金匮乏、生态欠账多等诸多短板和挑战。打造革命老区同步现代化的“赣南样板”需要:一是“筑平台”:打造“红色基因”特色学科和科研高地,为老区同步现代化示范引领提供智库服务“红宝石”;二是“育环境”:打造“第一等”营商环境体系,为老区同步现代化提供全面开放市场经济“富土壤”;三是“创服务”:夯实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支撑,创新人才机制为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源动力”;四是“强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适应老区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金体系”;五是“优生态”:繁荣“绿色经济”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引领区,着力打造优质生态环境的“蓝海洋”。

    2025年02期 v.26;No.99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以红色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路径研究

    张文;陈丹燕;

    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立场、价值观念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高度契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注入精神动力和赋予智力支撑。奋进现代化新征程,要提高红色文化传播效能、丰富红色文化内容与表达、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旅发展,以激活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使之成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独特的文化优势。

    2025年02期 v.26;No.99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包涵的感性概念探赜

    刘亚欧;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中央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审时度势所提出的新的科学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是感性对象性活动,具有感性活动底色;同时它也是感性意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过程,内涵是社会交往;“中国式现代化”是感性需要,是物的需要,也是人的需要,更是感性大我之重建的需要。深入探赜其丰富内涵、寻绎其感性属性,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对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现代化发展方式通幽洞微、探赜索隐,充分把握其理论内核和实践特征,以利于我们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诗篇。

    2025年02期 v.26;No.99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 互联网民事纠纷化解的“枫桥”路径探究

    杨海霞;

    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纠纷日益增多。国家层面的互联网法院因其司法资源有限,虚拟空间技术的不足等问题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案件和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纠纷,急需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分流与支援。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诉源治理、多元化解和就地解决,为民事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此前“调审合一”模式下的诉前“大调解”因制度设计、运行机制、诉讼时效等多方面遭受诟病,使其难以发挥预期功能和作用,因此需要在厘清理论的前提下重构纠纷化解的“枫桥”路径,释放民间对互联网纠纷化解的巨大潜力和作用。

    2025年02期 v.26;No.99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 自动化行政处罚的程序规制:理据与进路

    李佳奇;

    为提高执法效率、固定证据、避免部分全人工行政处罚的负面影响,自动化行政处罚通过信息收集、行政活动流程和决策的自动化等应运而生,部分自动化处罚是目前其应有的主要形态。为有效应对自动化行政处罚中处罚密度失衡、裁量虚置和取证方式法律依据不足等正当程序失位带来的风险,以及自动化过程不透明导致行政公开受阻、技术垄断导致处罚对象程序参与受阻、“算法黑箱”的预测性导致说明理由受阻等对正当程序的挑战,基于行政公开原则、处罚对象程序参与原则和说明理由制度,应提高自动化行政处罚的透明度、加强程序参与的事前与事中保护、增强自动化行政处罚的可解释性。

    2025年02期 v.26;No.99 27-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经济·管理·历史

  • 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赋能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进路探析

    于淼;王莉;张博龙;夏睿聪;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需要应用型高校加快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着力破解有限的办学资源与日趋多元的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对应用型高校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的紧迫性、原则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的进路,为应用型高校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2期 v.26;No.9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探析

    陈嘉叶;

    “双碳”目标提出至今,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之一。论述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依托先进技术、重塑生产格局、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现代生产力形态,是助推中国经济“降碳逐绿”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低碳转型还存在绿色技术创新不足、绿色成果应用推广困难、高素质绿色人才缺乏、能源结构偏煤和能源密集行业转型慢等问题。为助力新质生产力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能,提出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完善市场成果应用机制、产学研联合攻关培养新质绿色人才、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以加快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等建议。

    2025年02期 v.26;No.99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人工智能对管理学科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基于元认知与双系统理论

    陈俊;

    人工智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AI也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整合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学科内容与研究框架,基于元认知与双过程理论,结合实验方法研究人工智能对于管理学科教学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运用AI工具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科综合能力;对比不同的分析工具的效果,提升学生综合信息素养。AI既是新辅助工具,也是新知识点。

    2025年02期 v.26;No.99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双碳目标下碳密集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

    林子琪;

    随着全球对绿色低碳经济的持续关注,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构建了“1+N”的政策体系为各个行业、各个维度的节能降碳行动提供了基础。该政策体系涵盖了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旨在建立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然而,碳密集行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专业人才资源稀缺、技术创新不足、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企业融资困难等。为应对这些转型挑战,提出了应对方案:企业应做到培养专业人才,规范引领绿色转型;缩小技术差距,重塑资本结构;提升碳竞争力,适应市场新趋势;稳固财务基础,优化供应链管理。

    2025年02期 v.26;No.99 44-4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规范津贴补贴改革背景下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研究——以福建省属高校K大学为例

    林辰;

    以福建某省属高校K大学为例,对比分析了改革前后K大学绩效工资总量情况、绩效工资发放情况、绩效考核奖励情况,总结改革实施的成效并探讨了改革后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动态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机制,稳步提高绩效工资水平;调整绩效工资结构,突出奖励性绩效的主体地位;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运用考核结果调整收入分配;深化人员聘用制度改革,探索构建多维度的收入分配模式等四条对策措施,改革完善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2025年02期 v.26;No.99 49-5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语言·文学·艺术

  • 现代冰雪雕刻技艺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付振宇;宋杏爽;

    对冰雪雕刻艺术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首先回顾了冰雪雕刻艺术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然后指出了现代冰雪雕刻艺术在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挑战。建议加强技术革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以推动冰雪雕刻艺术的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完善,冰雪雕刻艺术才能在冰雪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持其艺术魅力,为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5年02期 v.26;No.99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基于绘本美育功能的非遗传播方式——以安徽芜湖铁画技艺为例

    董瑞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民众的重要精神文化和物质财富。安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天然的文化名片。因此非遗应该扩大传播受众范围,将受众中成年人群体扩大到儿童群体。此次研究基于绘本媒介分析了非遗文化及其美学价值在儿童中的宣传方式。基于绘本审美教育的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功能,以安徽芜湖铁画锻造技艺为例,提出了非遗绘本设计的图像性表达、故事性建构原则、儿童视角本位原则。同时分析了绘本对芜湖铁画的传统技艺流程画面、锻造技艺工具、非遗情感共鸣等元素的提取和非遗传播的设计方式。

    2025年02期 v.26;No.99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 基于具身交互的泉州剪瓷雕数字再生设计研究

    陈智勇;廖雪清;

    从探索剪瓷雕的文化来源出发,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形成因素,以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剪瓷雕的文化价值。并从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学及艺术创新理论来论述剪瓷雕数字化再生的必要性。研究以剪瓷雕的符号解构、三维重建、AI生成与虚拟交互技术为基础,结合具身交互理论的“身体—大脑—空间”互动模式形成“具身交互—文化共鸣—技艺互通”三位一体的方法论。通过对泉州不同类型、位置、造型的剪瓷雕作品分析,采用三维扫描与Cinema 4D相结合的建模方式,构建起以具身交互为核心的数字化再生框架及剪瓷雕沉浸式体验舱的设计,探索一条泉州传统剪瓷雕工艺向现代转型的有效路径。

    2025年02期 v.26;No.9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教育理论与研究

  • 以党建引领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

    苗绘;王文华;秦迪;全震;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我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长春工程学院发挥党建引领的示范作用,通过参加校地合作新质生产力研究联盟和成立产业学院等多种途径,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构建党建引领“政产学研”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着力培养“理论基础够用、区域建设能用、行业发展适用、工程一线好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同类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年02期 v.26;No.9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基于VR+AI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以地震避险教学为例

    石南南;郝健凯;王小娟;

    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应用案例,探讨了虚拟仿真技术(VR)和人工智能技术(AI)在科普体验类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案例应用沉浸式VR技术、9D多自由度地震模拟系统、头戴式VR仿真系统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高度仿真和沉浸感的地震体验和避险教育平台。通过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震级地震中的反馈和信息采集,以及智能化反馈与个性化测试,提升其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虚拟仿真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案例参考。

    2025年02期 v.26;No.99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基于前沿科研成果的科研型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以《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为例

    杨钊;刘琪;桂凯旋;

    为适应高校科教融合育人工程要求,合理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协同提升,以专业课为依托的科研型教学模式探索势在必行。以《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为例,分析当前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从制度完善设计、意识深化培养和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三方面着手,将前沿科研成果与教学过程深层、紧密融合,探索创新科研型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高质量本科创新人才,为其他工科专业课程实施科研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2025年02期 v.26;No.99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劳动教育嵌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价值旨归、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

    曲良波;刘荣稳;李登超;

    劳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劳动教育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目标紧密契合,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从价值旨归、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劳动教育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必然性和动力机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从空间整合、内容融合、师资互通和评价反馈四个层面,探析了劳动教育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融合路径,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借鉴。

    2025年02期 v.26;No.99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四链融合”人才培养路径

    刘凡;陈相琴;吴雪;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培养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四链融合”的理论逻辑,并提出了“综合平台—协同模式—激励政策—生态系统”人才培养路径:搭建“四链融合”综合平台,加强创新突破技术的发现和挖掘;建立“四链融合”跨组织协同模式,实现人才资源要素的共享和共益;完善“四链融合”激励政策,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构建“四链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响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年02期 v.26;No.99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实践课程建构——以《低碳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冯桢懿;莫妮娜;肖瑜;

    知识图谱是实现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技术工具。知识图谱课程建设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奠基性工作,是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学必要的建构工具,知识图谱技术在探索实践类课程改革新模式中,旨在以学生为中心,赋能教师的“教”,助力学生的“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运用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团队协作,减少重复教学,加强“教—学”互促、互长。课程建构围绕“重塑OBE分层课程任务目标—打造个性化多路径学习链条—建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展开。该模式在低碳建筑设计课程实践中,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更多实践类课程改革提供思路。

    2025年02期 v.26;No.99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可为、应为与何为

    林慧阳;

    教育强国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为高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供了方向引领、内生动力和社会支持。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校要深刻理解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协同育人、系统保障,坚持“点线面体”共同发力,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

    2025年02期 v.26;No.99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陈相琴;李红;

    在数字化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面临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形势。推动产教融合是提升外贸人才质量的根本途径。立足产教融合视角,全面审视地方本科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基于“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从培养方案、实践课程、教师队伍等多维度进行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为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外贸人才提供坚实的支撑。

    2025年02期 v.26;No.9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 新时代吉林省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探索

    林松;

    在我国新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在人才培育方面作用显著。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因而迫切需要吉林省民办高校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用于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旨在对新时代背景下吉林省民办高校创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性、需关注的关键要素和有效路径进行探索。

    2025年02期 v.26;No.99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教学改革与实践

  • 学分制收费背景下的选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吴多;尹遇学;张鸿;

    选修课程的开课质量与授课效果是衡量学分制能否改革彻底的重要标志。以江西省某学分制收费改革试点高校为依托,通过调查当前选修课程的开课、选课与评课实施现状,了解选修课程在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究教师开课、学生选课过程中的各类需求。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管理优化机制与激励政策,以此提升选修课程的建设质量,为学分制收费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2025年02期 v.26;No.99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数字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工程训练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李锟;闫占辉;王征;潘鸣宇;

    为响应我国教育数字化与工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战略需求,针对应用型本科工程训练课程在教学模式、管理体系、服务支撑及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融合创新能力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的数字化工程训练教学体系,通过系统优化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深入探索工程训练课程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为数字赋能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2期 v.26;No.99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案例在材料基础课程教学的运用

    刘敏;王占勇;田甜;

    将应用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实现产教融合和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形式。围绕材料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的挖掘及运用,探索应用案例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路径和纳入课程考核的形式,并研究了应用案例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对丰富课程内涵、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育人功能的作用。调研结果表明,材料应用案例在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有利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的系统性构建和一体化达成,有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25年02期 v.26;No.99 119-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 生成式AI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王勇;王雨晨;

    探讨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通过对43名本科生的实证研究,发现生成式AI能有效检测和纠正翻译错误,扩展学生词汇量,提高运用语法准确性、翻译流畅性和文化理解能力。教学实践探索证明生成式AI能提升翻译技能和技巧,提供即时反馈和情感支持。同时,研究也发现AI工具存在翻译不准确、对上下文理解不足等问题,并可能导致学生依赖性增加。总体而言,生成式AI在翻译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和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优化其功能,探索更多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潜力。

    2025年02期 v.26;No.9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全球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规则的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付荣;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规则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探讨了在全球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规则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化趋势、双语教学的意义与挑战,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和数据,提出了双语教学的策略与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双语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

    2025年02期 v.26;No.99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课程教学路径创新探索

    闫文其;王秒;刘琪;冒国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纳米材料凭借其独特性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与方法。然而,纳米材料的微观特性和复杂性对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挑战。以《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课程为例,系统分析了当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短缺、设施不完善和教师培训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跨学科教学、实验实践、互动学习及案例分析等创新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为培养学生在纳米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02期 v.26;No.99 133-13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 基于大数据的英语语法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模式探究

    严宁莲;李冰;

    大数据时代下,英语语法教学中借助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下掌握英语语法知识。该模式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语法教学效果。基于此,剖析了大数据技术于英语语法教学环节的显著优势,探讨构建该教学模式的措施,并提出基于大数据的英语语法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效能与品质,全力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025年02期 v.26;No.99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基于工程认证背景下《生物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学探究与实践

    张伟伟;李婉珍;葛飞;

    《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集化学、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等多门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在生物工程专业完成专业工程认证背景下,结合专业认证的三大核心观念,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实施过程和考核体系。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中,集成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贯穿课程教学整个过程,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综合能力。

    2025年02期 v.26;No.99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实践性法律教学在法学教育改革中实现路径研究

    王海洁;万玲;

    在法学教育改革中开展实践性法律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法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法律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其法律实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实践性法律教学能够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现代法律需求的优秀人才。探讨了实践性法律教学在法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局限性的剖析,从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提出实践性法律教学在法学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实现路径,旨在推动法学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2025年02期 v.26;No.99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Multisim14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李科;刘昊天;徐启涛;

    目前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在实验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将Multisim14引入实验教学,可以避免时间、空间、设备受限的情况,加深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的理解。基于Multisim14设计了一个RC桥式振荡器教学案例,并进行综合应用,电路设计过程简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指出Multisim14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工具,期望为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验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2025年02期 v.26;No.99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