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政治·哲学·法律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探赜

    张昊雷;张洁琼;

    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必须透彻剖析其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历史脉络是内在逻辑的外在呈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实践的基础上验证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内在逻辑是历史脉络的内在经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动态互动与双向塑造的辩证关系。系统分析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这三个维度的逻辑关系,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5年01期 v.26;No.9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 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的三维探析:生成、特质、弘扬

    杨清;陈燚琳;

    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优良品格,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为理论源泉,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革命斗争为历史根基,以回应新时代诉求为现实沃土。它具备着根本保证、基本内涵和工作主线三个方面的鲜明特质。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要以党为航、以人为本、以媒为介,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同德同心、同向同行的精神伟力和实践动力。

    2025年01期 v.26;No.98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

    王宝林;张晓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时代赋予的理论创新使命。理论层面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与主体性、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实践层面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社会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全球文化多样性提供包容性框架,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5年01期 v.26;No.98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成长成才支持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和实现进路

    郭亚勤;迟传德;

    从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成长成才支持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构建了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学校—家庭—社会—个体”全员参与、“因时—因事—因需”全过程融入和“十全育人”相结合的全方位覆盖的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旨在全面助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5年01期 v.26;No.98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论大历史观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陶迎春;

    基于大历史观的视域,科技与社会加速耦合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呈现为每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全面地改造着社会的各行各业,使得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进而改变社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一国来说,应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根据本国的国情,做出应对。从知识供给的角度来说,基础研究能持续产生人类社会进步的新知识,实现从无到有、从0到1;从知识需求的角度来说,社会实现从有到应用、从1到N;从本国国情来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突破关键性核心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带动生产方式提质升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1期 v.26;No.98 22-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经济·管理·历史

  • 传统产业主导地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方策略——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张洁玲;

    新质生产力是新型的先进生产力,既具有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内容,又具有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等新特性。通过探究工业革命生产力演进逻辑规律,明确当前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途径是科技创新和增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科技属性。地方经济尤其是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发挥科学技术溢出效应和后发优势,重点围绕数字技术谋划产业布局,提高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科技创新的人才保障,从而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26;No.98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 短期资本流动对利率的异质性响应——基于汇率中介模型

    陈娜;郑滨清;

    将汇率引入利率对短期资本流动影响的分析框架,选取2005年至2021年的月度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汇率在利率对短期资本流动影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利率在正常、危机不同时期下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存在差异;汇率在利率影响短期资本流动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形成了利率→汇率→短期资本流动的完整作用路径;利率对非官方记录资本流动存在以汇率为部分中介的间接传导渠道,而这种间接效应在官方记录资本流动则表现为遮掩效应而不是中介效应。结论对于完善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与汇率的协同作用,共同引导管理短期资本流动,有效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1期 v.26;No.98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福建省九地市的实证分析

    林秀烟;张毅瑜;陈钦;

    基于福建省2013—2023年九地市的数据,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采用个体时间双固定面板回归模型来研究数字经济对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具有倒“U”型曲线特征,并且大部分城市还未跨过拐点,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具有区域异质性。因此,建议政府因地制宜,差异化对城乡进行完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制定人才培养及引进策略,引导数字经济与城乡均衡发展,充分发展数字经济,发挥数字经济的驱动效应,跨过“拐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025年01期 v.26;No.98 40-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 新质生产力下数字技术赋能应用型本科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戴斯玮;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数字经济对国贸领域的深刻重塑,国贸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滞后、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和评价方式不完善等方面。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融入国贸人才培养,通过构建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制定多元化、数据支持的智慧评价体系,来推动国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通过打造符合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的国贸类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26;No.98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数字经济背景下厦门会展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黄靖怡;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与会展产业的融合发展正成为趋势。厦门市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之一,在会展产业的发展上有着很大的空间。目前,厦门市会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合理,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厦门市出台大量政策鼓励会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初步形成了“大数据+会展”的产业模式,但厦门市会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存在数字技术与会展产业的融合潜力有待增强、数字化产业标准体系尚需健全、数字化会展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会展行业从业者的数字素养亟待提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厦门会展产业的发展。厦门市会展产业应该要在增强数字技术与会展产业融合的效能、完善数字会展产业的标准体系、优化数字化展会的软硬件承载平台的同时提升会展行业人才的数字素养,在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转型,继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025年01期 v.26;No.98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碳减排绩效对能源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林艳艳;林愫;

    以2018—2022年期间30家中国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研究碳减排绩效与能源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提升碳减排能力显著促进了企业财务绩效。为能源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一定借鉴,助力制定旨在减少碳排放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2025年01期 v.26;No.98 59-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语言·文学·艺术

  • 西方博物馆学史经典著作在当代中国的译介

    陈双双;

    西方博物馆学史经典著作可为中国学者开展中国博物馆学史研究提供借鉴,因此此类著作的汉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笔者翻译的四本西方博物馆学史经典著作,梳理其译介目的、译介内容、译介模式和译介效果,提出如下建议:尽早解决译著的版权问题、重视译著的宣传推广、实现译丛的连锁效应。最后展望两个相关的研究课题,一是西方博物馆学汉译史研究,二是中国当代博物馆学优秀著作对外翻译与研究。

    2025年01期 v.26;No.98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 原型、叙事及美学性——论《惊潮》中本土题材文学书写的三个维度

    李美熙;

    从酝酿、创作到推广,《惊潮》中本土题材文学书写背后的审美意识形态用意可见一斑。通过分析《惊潮》的“人物”与“情节”原型机制,指出叙述中的形式意识形态因素,归纳当中的崇高与悲剧美学魅力,指出文本从这三个维度建构起审美意识形态,为本土题材文学书写提供实践范例,在新时代美育场域下,具有美育价值与思政价值。

    2025年01期 v.26;No.98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 《寂寞芳心小姐》中的“角色进取”、剧班和观众

    何玉蔚;

    纳撒尼尔·韦斯特的成就不依赖于任何激进思想,他笔下的人物遭受的不是饥饿或失业,而是厌倦和挫败,他的作品是对掩在美国社会神话下面的痛苦和烦恼的体察基础上形成的,并且,他要比他同时代人所认识到的更深刻。笔者以戏剧表演的视角对《寂寞芳心小姐》进行解读,从角色进取、剧班和观众三个方面探究主人公悲剧的根源,以期对韦斯特的创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2025年01期 v.26;No.98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教育理论与研究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

    李九阳;陈立;

    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产教融合的关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产教融合的内在机理,针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结合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提出了应用型高校新质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2025年01期 v.26;No.98 78-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达成度评价机制探索

    刘海秋;周小波;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面向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认证的经历,针对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考核难度”多元融合的知识图谱,构建“知识图谱、目标点权重、考核难度系数”协同的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研究成果有望对农林类相关专业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提供参考价值。

    2025年01期 v.26;No.98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基于DCM的集成电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王毅;陈未央;葛芬;

    分析我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特点与典型高校集成电路学科的培养模式现状,基于顶层设计、培养机制、教育内容(Design, Content, Mechanism, DCM)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集成电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总结了特色发展与产业融合、基础性与探索性相结合、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发展途径。随后,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进行了优化探讨,提出利用优势资源构建培养特色、从布局出发打造培养平台、以研促教为原则实施培养方案以及多路径实现矩阵式教学管理方案。

    2025年01期 v.26;No.98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智慧教学技术在新工科学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例

    成彦丽;王慧;徐晨;王雪娟;

    智慧教学技术不仅显著地增强了教学效能,实现了学习体验的个性化定制,还极大地促进了师生间深度互动的形成,加速教育现代化步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在新工科建设的广阔背景下,如何运用智慧教学技术提高新工科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聚焦于智慧教学技术在新工科学科建设中的应用,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例,深入分析了智慧教学工具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发展现状、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创新路径,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师生互动质量、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等策略,深入探讨了智慧教学技术的应用潜力与价值。

    2025年01期 v.26;No.98 91-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探究翻转课堂在数学分析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初等函数的教学为例

    黄梅华;林志强;柯丽珊;

    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基础课,通过学习数学分析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对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但该课程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翻转课堂是一种体现先学后教,抓住课前、课堂、课后三个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数学分析课程中初等函数的内容为例,设计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和实施路径,探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专业课的积极性。

    2025年01期 v.26;No.98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ChatGPT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张黎黎;

    聊天机器人ChatGPT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工具,其产生给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对ChatGPT的技术解析,和与信息素养教育的适用性的分析,明确了ChatGPT给信息素养教育带来的优势。通过构建完善的信息素养教师团队、引入个性化的学习交互机制、构建个性化的引导教学机制和多维度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四个方面入手,分别从不同角度将ChatGPT嵌入到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探讨ChatGPT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方式。

    2025年01期 v.26;No.98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融合“五育”理念: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姜迪;

    通过探讨融合“五育”理念在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管理改革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性。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现有体育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并识别出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与体育管理实践之间的矛盾。研究发现,当前的体育管理体系存在着过度注重竞技体育、缺乏思想教育渗透等问题。基于“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提出了包括体教融合、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等具体的改革路径,以促进吉林省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5年01期 v.26;No.98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大思政”视阈下高校协同育人研究

    赵琛;李雨欣;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养提出较高要求。协同育人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大思政”视阈下,高校通过协同育人,可以有效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思政教育观念、内容和形式,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基于此,在“大思政”视阈下,深入探讨高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现状问题、实现路径,明确高校协同育人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关键作用,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025年01期 v.26;No.98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 学科竞赛助力应用型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索——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视角

    赵金凤;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改革,学科竞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抓手。在梳理统计学相关学科竞赛基础上,探索学科竞赛元素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驱动应用型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措施,以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2025年01期 v.26;No.98 110-11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教学改革与实践

  • 应用型本科高校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思考与实践

    刘柏森;赵莉莉;王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力量。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更为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和可迁移的通用性知识,具备适合于生产实际的应用创新能力。基于此,从理论思考基础上,提出了“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相关实践,通过产教融合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专创融合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专业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

    2025年01期 v.26;No.98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周玲;潘殿琦;于艳春;

    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将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资源整合,共同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当今产教融合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三体系四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即:服务国家和区域特殊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区域特殊需求服务的技术支撑体系等3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支撑体系和“双导向、双驱动、交叉递进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4×5矩阵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运行机制、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的运行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考核评价运行机制等4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运行机制。

    2025年01期 v.26;No.98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双创教育融入《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傅涛;杨秀丽;黄洁宁;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木工程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其课程的现状,并结合课程特点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优化教学目标,融入OBE理念,坚持成果导向核心,重构基于“双创”理念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完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以后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025年01期 v.26;No.98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 高校数据化教育模式实践性探索

    宁敏;朱彦名;

    数据化在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中不断深入发展,在相关部门对数据化发展的大力提倡下,高校也在逐步树立数据融合发展的新思维模式。但是高校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明显和突出,如何加快信息及之间的流转是当前要解决的紧迫问题。目前,有效提高各大高校内部、校校之间、校企之间信息交流和整合具有更大可能性,通过数据共享、数据开放和数据交易进行数据融合,提高数据使用率,使高校教育朝着高质量和一体化发展迈进。

    2025年01期 v.26;No.98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创新——以《建筑数字技术》课程为例

    肖晴;王雪娟;牟雪姣;

    新工科发展要紧扣培养“能用、管用、实用、耐用”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人才为主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筑数字技术》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讲,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主动思考能力不足、实操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程知识点多、应用性强,对学生实操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基于此,制定了“三线五阶段”的信息化教学体系,通过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等手段,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念,依托超星学习通信息化平台,完成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素养目标、技能目标等能力的提升,打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025年01期 v.26;No.98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 《高等代数》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究

    姚丽娟;易志洪;

    探讨专业课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等代数》是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使得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为隐性,基于此,分析了《高等代数》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高等代数课程的课堂教学为载体,探究该课程的德育功能,给出了高等代数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原则及方法,并结合课程内容给出了一些具体思政案例供教学参考。

    2025年01期 v.26;No.98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税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吴修玲;

    近年来,国内外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系列功能强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相继问世。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以税法课堂教学为例进行研究,重点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税法课前、课中及课后环节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举例来说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哪些针对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2025年01期 v.26;No.98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建筑数字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

    牟雪姣;张强;吴燕;肖晴;

    《建筑数字技术》是高校规划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的专业养成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建筑数字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探索实践。结果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显著提升教学质量,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有效教学模式。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2025年01期 v.26;No.98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英语写作智慧课堂构建探讨

    罗晨瑞雪;朱娥;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构建智慧课堂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通过写作智慧课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学习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智慧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通过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互动交流平台和实践机会,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2025年01期 v.26;No.98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正>《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吉林省一级期刊,季刊,每季度末28日出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2-1322/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9-8976。设有政治·哲学·法律、经济·管理·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理论与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等栏目。欢迎广大教师、研究管理人员等踊跃赐稿。来稿要求如下:1.文章内容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论述清楚、文字简练。每篇文章一般不少于5500字。2.来稿要求项目齐全。

    2025年01期 v.26;No.98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 下载本期数据